长葛市属于哪个市哪个区(长葛市属于哪个地级市)
1920
2023-04-25
本篇文章给亲们谈谈的成因,以及寒潮的成因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灾害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 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1、自然条件: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等。
2、社会经济条件: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洪水灾害的威胁将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洪水可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风暴潮洪水等。其中,河流洪水以成因不同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暴雨洪水:是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洪水。它是由较大强度的降雨形成的,又简称雨洪。
2、山洪:是强降雨后,山区溪沟中发生暴涨、暴落的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雨量集中、破坏力强等特点,常伴有泥石流、山体滑坡、塌方等灾害。
3、融雪洪水:主要发生在高纬度积雪地区或高山积雪地区。
4、冰凌洪水:常发生在黄河、松花江等北方江河中。由于河道中的某一河段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在气温回升时,低纬度河段上游先解冻,而高纬度仍在封冻,上游来水和冰块堆积在下游河床,形成冰坝,造成洪水泛滥;另外,河流封冻时也可能产生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是大坝或水库突然决堤、溃塌而造成的洪水。
除此以外,涝灾又有内涝和“关门涝”之分。内涝是指超强度的降水来不及从河道中排出,形成积涝。
湖泊的成因有:在高山高原、丘陵和平原的地表发生断裂出现凹陷,凹陷的地方逐渐蓄水,形成湖泊;火山喷发后在火山的部会会留下巨大的火山口,火山口逐渐储水而形成的湖泊;受到河道迁徙摆动、河道淤塞等情况,会在河道上形成湖泊等原因。
湖泊湖泊:hupō ,陆地表面洼地积水形成的比较宽广的水域。现代地质学定义: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换流缓慢的水体。
地壳构造运动、冰川作用、河流冲淤等地质作用下,地表形成许多凹地,积水成湖。露天采矿场凹地积水和拦河筑坝形成的水库也属湖泊之列,称人工湖。湖泊因其换流异常缓慢而不同于河流,又因与大洋不发生直接联系而不同于海。在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下,湖泊的湖盆、湖水和水中物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湖泊不断演变。湖泊称呼不一,多用方言称谓。中国习惯用的陂、泽、池、海、泡、荡、淀、泊、塘、错和诺尔(淖尔)等都是湖泊之别称。
湖泊的成因
构造湖:在高山高原、丘陵和平原的地表发生断裂出现凹陷,凹陷的地方逐渐蓄水,形成湖泊,例如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
火口湖:火山喷发后在火山的部会会留下巨大的火山口,火山口逐渐储水而形成的湖泊,例如长白山水池。
河成湖:有些位于平原地区的河流受到河道迁徙摆动、河道淤塞等情况,会在河道上形成湖泊,这类湖泊会因为受到河水注入的影响,在丰水期湖泊会扩大,枯水期会缩小;当水量较平衡时,河成湖形态较稳定,但是当水量变化较大时,河成湖形态的变化也跟著增加。湖北境内长江沿岸的湖泊大都是此类。
牛轭湖:在平原地区的河流,会因为水流对河道的冲刷与侵蚀,致使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後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废弃,形成所谓的牛轭湖。例如内蒙古的乌梁素海为著名的牛轭湖。
堰塞湖:堰塞湖是由于地质变动,例如火山熔岩流、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造成河谷或河床的堵塞,之后储水形成的湖泊。若是因为火山熔岩堵住而形成的堰塞湖,叫熔岩堰塞湖,例如镜泊湖就是典型的堰塞湖。
冰川湖:冰川湖大多分布在高山有冰河的地方,当冰河溶化时,会因为冰川挖蚀成的坑,和冰山溶化的水堵塞蓄积而成为湖泊,台湾的冰川湖多分布高海拔地区,如雪山山脉。
人工湖水库:人类为了灌溉饮用等因素而在河谷筑起堤坝, *** 河里的水所形成的湖泊,水库可以储存水库,收集更多的水资源,例如浙江的千岛湖等等。
一天气气候概念,世界气候,二气候要素,气温: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日较差年较差世界气温分布规律,降水:定义形成条件类型降水量世界降水分布规律:多雨带和少雨带相间分布.
迄今为止,这是地震成因最准确的,独一无二解答。
盆地、冲积平原对地震起了决定作用
郭德胜 佳木斯大学数学系 3051145739@qq.com
在地球上,任何生命都与“碳元素”紧密相关,进行 着周而复始的碳元素循环,生命需要进食含碳的有机物质,排放出二氧化碳,地球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地球也是要吞纳含碳有机物质,在地球内部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等,再经过火山、地震、人类开采与使用,形成二氧化碳排放空中,被排放空中的二氧化碳又被树木,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被吸收,再次将二氧化碳转化 成有机物质,以植物的形式体现出来,一部分植物被动物消化,一部分通过河流被运移地球内部,形成一个反复“碳”循环的体系。
多年来,我一直思考这样的问题,煤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原有的煤炭形成理论,“煤是树木、植被、动物尸体堆积,以及沼泽地,经过多年的演变形成煤炭”,根据这个理论分析思考,陆地上为什么看不到树木、动物尸体的堆积呢?另一方面,煤矿很大,哪来的那么多树木和动植物尸体呢?
一,天然气如何的形成的?
经过多年的思考和研究,终于发现,将含碳有机物质堆积起来,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通过河水的运移,将树木、植被、动物尸体等含碳有机物质运送到湖泊、低洼地带,经过多年的沉积,叠加,将湖泊,低洼地带变成盆地和冲积平原。
湖泊,低洼地带,他们形成了聚集各种地表物质的自然条件,地表的含碳物体在水流、河水的冲击、运移,被湖泊、低洼地带沉积下来,经历几百年,上千年的沉积过程后,湖泊的演变成干涸的陆地,也就是,湖泊---沼泽地带—干涸的盆地结构陆地。而低洼地带在多次冲击中形成沉淀,天长日久成为冲积平原。而在这个上万年过程中。湖泊、冲积平原要积累无法估量的树木、植被、泥沙,以及鱼类尸体,在多年的积累沉积过程中,湖泊、冲积平原沉积了巨厚的沉积物质,有几十米,上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厚度,继而形成了盆地式结构的陆地、冲积平原。通过这样沉积的方式,地下储存了大量的含碳物质,从而完成了碳元素物质的积累。而这个过程,与生活中的“沼气池原理”完全相似。
任何物质,在高温、高压、通电作用下,会发生了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地下沉积大量含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生同等元素的物质的转化,形成含碳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根据沼气池形成甲烷气体的原理,沉积巨厚含碳物质的盆地、冲积平原,就必然会出现含碳气体,固体和液体,气体很可能就是天然气。
二,煤炭是否也在盆地、冲积平原内部以及与山体接壤处产生呢?
地球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水流运移,雨水、河流将地球表面冲洗,把地面的含碳有机物运移汇聚,最后停留在湖盆、低洼地带,盆地、冲积平原就具备了储存含碳有机物的条件。盆地、冲积平原在多年的河水运移,形成一个天然的碳物质储存库,这是一个显著的量变过程,当物质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盆地、冲积平原条件成熟,就无法避免的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
我们清楚,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热能、气体、甚至出现爆炸现象。从这个角度分析,那么,地球上经常出现地震,是不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而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能量释放,导致地球的震动?
同时,地下在释放巨大能量的同时,地下含碳物质在热能作用下将进一步发生化学变化,将含有碳元素气体物质演变成固体,进而形成煤炭?根据推理分析,天然气和煤应该存在同一位置,存在于盆地、冲积平原与接壤的山系带,而地震也应发生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这个演变过程应该是,沉积盆地与冲积平原--天然气--地震—煤炭。附下图:
如果上面的推理正确,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地球内部出现碳元素物质的堆积,一定是通过河水的运移,经过多年的沉积、叠加,将含碳物质埋入地下,进而形成了盆地和冲积平原。
2,沉积式盆地、冲积平原,一定会产生天然气体,在化学反应的作用下形成含碳的固体、液体、气体。
3,地震所发生的地域,它的周边一定存在着一个冲击平原或盆地。冲积平原、盆地的面积大小决定了天然气、煤矿、地震的大小。
4,在其内及周边,没有盆地、冲积平原的地域,决不会发生地震。
5,如果说,盆地、冲积平原形成天然气,分析天然气移动走向,根据地质疏密程度,盆地、冲积平原的表面密度相对于山体的密度就大一些,气体移动会顺山体移动,山体结构是岩石,岩石存在缝隙,盆地、冲积平原所形成的天然气就会存储在山体内,根据天然气可燃可爆特性,就存在膨胀、爆炸可能,产生地质灾害,而震源中心多出于这样的地理位置。
6,对于大的冲积平原、沉积盆地,在它的内部和周边 ,一定存在巨量的天然气以及大的煤矿,反之,没有这样的地理位置,不会出现巨量天然气与煤矿,冲积平原大,天然气储量也大,地震也大,煤矿也大。
根据上述的结论,用事实加以验证。 根据百度搜索,复制了相关的信息资料。
三、大地震与冲积平原和盆地地域的关系
1、“汶川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周边地域里?
汶川地震,它所包括的震区是十个最严重震点。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
从上面这些地震位置发现,参见下图,这些震区围绕着盆西平原,也就是成都平原的北部。
网上资料显示,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
盆西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
根据这些发生重灾区的位置发现,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将这些城市依次连接,将成都平原包围了一圈,根据这些城市受到同等严重受灾情况,再根据地图,成都平原的边缘是地震中心地带。
2、鲁甸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余震1335次。
鲁甸此次地震灾区最高烈度为Ⅸ度,涉及范围面积只有90平方千米,等震线长轴总体呈北北西走向,Ⅵ度区及以上总面积为10350平方千米,共造成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10个县(区)受灾,包括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永善县、昭阳区,曲靖市会泽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宁南县、布拖县、金阳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资料显示, 昭鲁坝子东起昭阳区凉风台大山脚,西至相邻的鲁甸县城稍外。总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面积约525平方公里,属云南四大坝子之一。坝子内丘坝相间,地势平坦, 昭鲁坝子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市,昭通市西北面与四川省隔江(金沙江)相望,东南面与贵州省毕节市接壤,南面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相邻,是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结合部。
昭通市境内最高海拔(巧家县药山)4040米,最低海拔(水富县滚坎坝)267米。昭鲁坝子处于昭通市的腹心地带,南北纵贯昭阳区与相邻的鲁甸县,故称昭鲁坝子。
昭鲁坝子北接壤金阳县,南接壤会泽县,南北穿越鲁甸,昭阳区,西侧对应巧家县。
结合上面的陈述和地图,就不难得出,昭鲁坝子处在8.3鲁甸大地震的中心地带。
3、秘鲁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资料显示,亚马逊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亚马孙河中下游,介于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间,西接安第斯山,东滨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四国领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其中巴西境内22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该国领土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
秘鲁当地媒体报道,当地时间24日下午18点左右(北京时间25日早6时左右),秘鲁中东部与巴西交界的马德雷德迪奥斯大区发生里氏7.5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消息,此次地震的震级为7.7级,震源深度610公里。
秘鲁多个省份、巴西、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等邻近国家的一些地区均有震感。
事实上,亚马逊平原周边地带的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发生过多次大地震。
根据地图,这些发生大地震的国家,都处于亚马逊大平原的周边。这些国家的天然气开采量也很惊人。
4、台湾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资料记载,台湾的台中、南投两县为921地震的重灾区。地震发生次日有统计数字表明:死亡人数逾2000人,上6534人,受困者2308人。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等地灾情较为严重。
台南平原台湾省最大的平原,属冲积平原,其面积五千平方公里。 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位于“台南平原”东侧,台南平原5000平方公里,921地震处在台南平原地带。
另注:
百度资料,1556年,中国陕西省南部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发生的一次特大地震。华县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损失,还与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
1739年1月3日晚8点左右,在平罗、银川一带发生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8级地震,地震位置处在银川平原。银川平原是黄河冲积平原,地下水埋深极浅,甚至溢积地表,地下水排泄不畅,土壤盐渍严重。
按照这样的思路分析判研,再结合卫星地图,找到世界所有的沉积盆地、冲积平原,与此地所发生的地震结合起来,就会发现: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存在各种地震,对于所有的大地震,在它的周边,或是在受灾严重地区所包围的地带,都存在各种盆地、“冲积平原”。
所有历史大地震,都存在一个共性,每一个大地震都对应着一个大的冲击平原或盆地。我们任意的拿出一个地震事件,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有地震的地区,就存在这么一个“冲积平原”,反之,没有“冲积平原”的地区及附近周边,就没有地震。 E,冲积平原,盆地会产生天然气么?
另据百度资料,2015年下半年,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获重大突破。经国土资源部审定,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威202井区、宁201井区、YS108井区,新增含气面积207.87平方公里、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1635.31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408.83亿立方米。这是中国石油首次提交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
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如何实现有效勘探开发,国内没有现成经验。中国石油从2007年进行地质综合评价开始,解放思想,创新实践,创造了页岩气工业气井、页岩气“工厂化”作业平台等10多项国内第一,形成了页岩气资源评价、区块优选、快速钻进、长水平段固井、分段压裂、压裂液回收再利用技术系列,积累了以“井位部署平台化、钻井压裂工厂化、采输设备橇装化、工程服务市场化、组织管理一体化”为核心的降本增效经验,对我国规模效益开发页岩气资源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截至2015年8月27日,在上述探明储量区内,已有47口气井投产,日产气362万立方米,能保障280万个三口之家用气。
对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冲积平原或盆地进行搜查,都会存在着这样现象,存在大平原或大盆地的国家地区,煤炭、天然气非常丰富,同时大地震也频发。把世界上著名的大平原拿出来,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的,不再一一例举。
经过上面的分析论证,煤矿、天然气、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已经非常清楚,所举的事例和事实完全符合文章所阐述的观点。从这个观点出发,各种矿藏的地理位置就明确了,地质灾害的成因也找到了。
上述观点对于地球的合理开发,保护地球家园,有极其深远意义。按照这个理论观点,地球多年来形成的自然灾害,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避免灾害造成的生命与财产的重大伤亡和损失。从这个观点出发,还会发现地球的过去,预知地球的未来,一举突破以往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重要物质组成,分布十分广泛,也是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内其他行星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的形成和演化不仅与大陆地壳的形成有直接的联系,记录着壳幔相互作用、岩石圈演化的大量信息,而且其本身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或与许多矿床的形成密切相关。所以,花岗岩的成因研究一直是火成岩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花岗岩的成因类型划分
花岗岩除上述依据矿物成分划分的多种岩石类型外,人们还从花岗岩的成因角度考虑,对其进行分类。花岗岩的成因分类主要是考虑岩浆的源岩特征和形成的构造环境两个方面。
1.根据源岩划分的花岗岩类型
Ch *** ell&White(1974,1977)通过对澳大利亚Lachlan褶皱带花岗岩研究,提出S型和I型花岗岩的概念。S型花岗岩浆主要为经过风化的沉积岩(泥质岩石为主)或变质沉积岩部分熔融形成,I型花岗岩浆是由未经风化的火成岩部分熔融形成。此后,Loiselleetal.(1979)又从I型花岗岩中分出了A型花岗岩,主要是指碱性花岗岩。不论S型还是I型,其源岩均为地壳岩石。如果花岗岩岩浆来自地幔源区,则称为M型花岗岩。Castroetal.(1991)认为I型花岗岩是由幔源(M型)和壳源(S型)两端元岩浆混合形成,并称之为H型花岗岩。花岗岩的I、S、M、A分类是目前比较普遍的划分方案,其主要特征见表5-1。
◎I型花岗岩:化学成分上Na2O和CaO含量较高,Na2O/K2O>1,铝饱和指数A/CNK=Al2O3/(CaO+Na2O+K2O)(分子数比)<1.1,CIPW标准矿物中不出现刚玉,或其含量小于1%,87Sr/86Sr初始比值小于0.708。实际矿物中不出现白云母、石榴子石、堇青石等富铝矿物,而出现角闪石、磁铁矿。
◎S型花岗岩:化学成分特征是富铝,铝饱和指数A/CNK>1.1,CIPW标准矿物 *** 现含量>1%的刚玉,CaO含量低,Na2O/K2O<1,87Sr/86Sr初始比值>0.708。实际矿物出现富铝矿物,如石榴子石、白云母、堇青石、红柱石等,不出现角闪石。
◎M型花岗岩:主要是指由幔源岩浆分异形成的,也有人将俯冲大洋岛弧之下的洋壳熔融产生的花岗岩归于M型。A/CNK<1.1,Na2O/K2O较高,岩石中的Cr、Co、Ni、V等过渡族元素含量较高,87Sr/86Sr初始比值很低,小于0.705。
◎A型花岗岩:原意是指一套富碱、富含挥发分的花岗岩,碱性花岗岩是其典型代表。现指富碱(Alkaline)、无水(Anhydrous)、非造山(Anorogenic)(张性构造环境)的花岗岩,包括部分偏铝质花岗岩。
表5-1 I、S、M、A型花岗岩特征对比表
2.根据岩浆形成构造环境划分的花岗岩类型
研究表明,不同构造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花岗岩,其特征和岩石组合不同,因此提出了花岗岩的构造环境分类。这种分类方案比较多,例如:Pearceetal.(1984,1987)提出的洋脊花岗岩、火山弧花岗岩、板内花岗岩、碰撞花岗岩、造山后花岗岩等;Maniar&Piccoli(1989)将花岗岩分为造山花岗岩和非造山花岗岩两类,造山花岗岩又分为岛弧花岗岩、大陆弧花岗岩、大陆碰撞花岗岩和后碰撞花岗岩四类,非造山花岗岩划分成与裂谷有关的花岗岩、与大陆造陆抬升有关的花岗岩和大洋斜长花岗岩;Barbarin(1990)根据花岗岩类的矿物组合、野外出露和岩性、 *** 特点以及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将花岗岩划分出7种类型,不同类型花岗岩分别对应不同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和源区(幔源、壳源和壳幔混源)(表5-2)。Winter(2001)在Pitcher(1983,1997)和Barbarin(1990)对花岗岩研究的基础上,百科常识网小结了不同构造环境下的花岗岩及相关岩石的起源和特征(表5-3)。
表5-2 花岗岩类型、岩浆来源及与构造环境的关系
二、花岗岩的成因
关于花岗岩浆的形成主要有岩浆分异和地壳岩石部分熔融两种观点。鲍文(1928)认为花岗岩浆是由玄武岩浆经过分异演化形成的,但后来的研究证实大面积的花岗岩主要出露于大陆地壳中,在大洋中很少,这与玄武岩在大陆和大洋均广泛存在不相吻合,并且在大陆花岗岩广泛出露区,很少见到同时代的玄武岩或辉长岩的出露。这表明花岗岩浆应有独立的起源,而且应该与地壳有密切关系,花岗岩主要是地壳深熔论观点已被广泛认同。幔源花岗岩极为少见,现有的研究认为,即便是蛇绿岩套中的大洋斜长花岗岩也不全部来自玄武岩浆的分异,有的是来自洋壳辉长岩的部分熔融作用。
实验岩石学研究表明,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不能直接产生酸性岩浆,只能形成基性岩浆。但地壳岩石经不同程度的熔融可以产生不同成分的花岗岩浆。最典型的实验就是Winkler(1976)在PH2O=2×108Pa条件下,对硬砂岩所做的熔融实验,对其加热时,硬砂岩发生变质转变成片麻岩,矿物组合为:石英(36%)+斜长石(33%,An19)+钾长石(9%)+堇青石(12%)+矽线石(3%)+黑云母(3%)+金属矿物(4%);当加热至687±10℃时片麻岩开始熔融,熔体成分(石英41%、钠长石28%、钾长石31%)相当于二长花岗岩;700℃时碱性长石全熔,熔体数量达30%;至740℃时斜长石全熔进入熔体,熔体数量达75%,熔体成分与花岗闪长岩成分相当。这一实验充分说明了大陆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可以产生花岗质岩浆,并随温度升高熔融程度增高,产生的熔体成分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相同成分的源岩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熔融可以形成不同成分的花岗岩。由这种经过风化的大陆地壳沉积岩或变质沉积岩熔融产生的岩浆侵位便形成了S型花岗岩。不仅是大陆硅铝质地壳熔融可以产生花岗质岩浆,基性火成岩下地壳部分熔融也可以形成I型花岗岩,如中亚造山带中大面积的显生宙花岗岩即是如此(吴福元等,2007)。
表5-3 不同构造环境下形成的花岗岩及相关岩石组合
地壳熔融形成规模巨大花岗岩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热源,目前主要有两种认识:一是造山作用造成地壳加厚,进而引起地温梯度增高,并导致岩石发生部分熔融;二是热源主要来自地幔,是幔源基性岩浆以底侵方式在地壳底部聚集,这种高温岩浆所带来的巨大热量引起下地壳大规模变质和部分熔融作用,形成花岗岩浆。来自地幔的基性岩浆不仅提供花岗岩浆形成所需的热量,同时部分幔源基性岩浆与下地壳熔融产生的酸性岩浆发生混合(Pitcher,1997),形成不同类型的花岗质岩石,构成成分连续过渡的系列岩石组合。这也是目前有关花岗岩浆混合作用的主流观点。
花岗岩浆的产生除温度这一至关重要的因素外,水的加入和压力降低也是其形成的重要控制因素。Campbell&Taylor(1983)就曾指出,“没有水就没有花岗岩,没有大洋就没有大陆”,深刻说明了水在花岗岩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为水的加入可以大大降低岩石熔融的温度。压力降低使得岩石的熔点降低,有利于岩石的熔融,Thompson(1999)甚至认为减压是花岗岩浆形成的重要机制。地壳的拉张就是减压的环境,因拉张作用使得地壳减薄,有利于软流圈物质上涌和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导致地壳温度升高,促使地壳物质的熔融。正因为上述原因,大量的花岗岩形成于俯冲带和造山后伸展构造环境。
思考题
1.简述花岗岩、花岗斑岩和流纹岩的异同。
2.简述花岗岩的物源成因类型及特征。
3.简述花岗岩的构造成因分类及特征。
4.简述花岗岩浆成因观点及其主要依据。
的成因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寒潮的成因、的成因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